关于推荐系统的思考

考虑如何让推荐更合理

推荐的时机

解决用户需求,考虑用户场景

举例子:一个人很喜欢吃巧克力,我们知道这个人喜欢吃巧克力就给他推,他上厕所的时候追着他说给你推荐巧克力,肯定是很不友好的。

建议:用户需要的时候推荐(用户想要约课的时候推荐、用户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时候推荐)
如果推荐的时间点用户已经约过课了,给他一个没课的时间点。如果首页没有解决“一眼看明白哪一天有几节课”。这样的设计,他在推荐老师这里一直约一直约的可能性可能不高,因为都不知道自己的课程安排,不敢立即直接约。

推荐老师

推荐的内容更合理

冷启动问题

新的用户不知道给他推荐什么老师——用户冷启动
新老师不知道把他推荐给什么用户——物品冷启动

用户冷启动

1、利用用户注册体验流程所选的信息
学习目的、学龄阶段、英语水平、用户群体(青少/成人)、性别

2、体验课评价
体验课上课如果对老师的评价是yes,也可以作为用户的偏好进行相似推荐

3、让用户反馈
第一次约课时,出现问卷让用户选择偏好

筛选

物品冷启动

利用物品本身的内容属性
老师上线后的属性,性别、年龄、适合等级、教龄(美教才有)、认证标签(美教才有)

可利用的数据

隐性的数据源:是否加入收藏、yes/no、评论内容(标签和文字)

控制推荐的外教的数量

如果推荐的老师量没有度,推荐了很多很多老师列表都翻不完,会和看整个老师列表一样,用户仍然会陷入无尽的选择中,起不到给用户推荐让用户快速选择的作用。

1、总数有度
其他平台的推荐数量
网易云音乐/QQ音乐“推荐歌曲”-30首歌
美团外卖-40家店
亚马逊“商品推荐”-数量不固定10-40+不等
VIPKID-“推荐”老师15个

例子

2、各类型的推荐老师数量有度
如果推荐老师里都是收藏老师,直接看收藏老师好了,没必要单独看推荐老师。
比如一共推荐10个老师,5个是经常上课老师的相似老师,5个是与这个人相似的人都喜爱的老师

ps:不是很同意“算法算出来的就难认同”,因为推荐系统本事就包含了比较系统的逻辑。单纯的技术主义没有产品思维是不可取,我们要把认为重要的衡量因素告诉数据,才能更好的做推荐
推荐系统中反应用户偏好的是以下两方面:
1)、显性:用户反馈准确地反映用户的喜好,需要用户付出代价
用户的评价、用户自己选择的内容
2)、隐性:需要分析确定用户的喜好
经常上课的老师,个人觉得浏览老师不能作为分析的依据

推荐老师看一些数据

1、首页推荐老师的“立即预约”的点击量。这个数量高了,做到了至极后大家都从首页直接推荐约,约课tab的点击量会不会少?

2、更多推荐老师的点击量。多了不一定是好事,是不是首页推荐的那一个不合适才会点更多。

3、推荐老师的列表里,排在多少位的容易被立即预约,1是看这个老师如何排序最优,2是看这个推荐老师推荐多少合适

4、约课数量。看一下推荐老师的刺激约课的作用。

一些资料

http://www.infocomm-journal.com/bdr/article/2015/2096-0271/2096-0271-1-3-00016.shtml

https://www.ibm.com/developerworks/cn/web/1103_zhaoct_recommstudy1/index.html#icomments

https://www.cnblogs.com/MarsMercury/p/516907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