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中复盘

在51Talk已经工作了半年,这半年里有过困难有过成长,到了年中复盘一下自己的工作,做出了一些总结

关键项目

关键项目有两个移动端产品

  1. 51Talk App
  2. 51Talk teacher App

关键项目中的主要涉及的功能及优化改版有

关键项目

在产品项目的迭代和推进中,我总结了个人认为作为一名交互设计师在项目中,最需要把握的4种能力,也是我做的最多的4个方面工作

产品需求分析

场景1: 产品经理给你丢过来一个需求,让你输出原型。接到任务后你就开始吭哧吭哧干活了,等你拿着原型去找产品时,产品说这样不对,这里那里都不好。你听了确实有道理,就回去返工,当你拿着修改过的原型再次找到产品经理时,产品又说了,有别的地方做得不太合理不是他想要的,你就陷入了无尽的PK和返工中
场景2: 你接到一个需求,输出原型的过程很顺利。前后花费了1个月项目上线了,但是项目上线之后呢,你去复盘发现你做的项目,没有带来任何变化,也不知道自己做的好不好,甚至有陷入了没有成就感的深思中
以上两种场景的根源是在平时工作中缺少了产品思维,接到需求马上“画图”,不去思考是否是真正的“需求”。分享一个观点: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产品负责。无论是什么岗位,你是产品线上的一环,你就是这个产品的主人之一。接到一个需求,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,深究产品需求应不应该做,怎么做更好。

举个例子,一个我在接到任务后选择“拒绝”的例子
用户课中问题反馈,原本的点击量为20%。要求要做强提示引导,并且点击量要达到50%+

课堂反馈

点击量很少,要求做引导提示用户使用这个功能
仔细深究点击量很少不是因为用户没用注意到,而是本身即使用户注意到了也不去用。
因为当前场景是上课,用户的目标和任务是上课,问题反馈是低频的需求
我拒绝要将这个点击量提高到50%+的要求,同时指出了,当前场景是学生上课,提升用户体验,让学生上课过程感受愉悦顺畅,这个入口的点击量要以“下降”为目标。增加强提示另一方也是影响了学生上课。最后这个要求增加强提示的需求并没有做。

用户调研

只有了解你的用户,你才能做出贴合用户心意,用户满意的作品,其中必不可少就是对用户的研究

主要说一下目前自己运用过的调研方法

1、调查问卷
实例:调查家长在对孩子英语的教学态度,去了解家长是怎么想的,为家长端的设计奠定基础

2、电话访谈
实例:了解某个特定功能——“课程回放”,较少人观看的问题,并为后续迭代做指导

这两种方式涉及问题的设计、数据的收集整理、以及最后的结论分析,在此不占过多的篇幅来说明调研的方法和步骤。

界面交互设计

这是我作为一个交互设计最主要的工作,也是价值的体现,输出物就是交互文档

以“约课”为实例的交互方式探究

方案一:简化上下左右操作,选择日期出现当天可约时间
问题:用户一次只能看见一天的课,需要用户多次操作才知道其他日期的课是否可约

方案一

方案二:方案一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,有钟表表示选择时间
问题:表盘使得用户增加思考,不够清晰。同时操作起来并不是很方便

方案二

方案三:选择时间点,对应有课的日期高亮
问题:不符合人们的心理认知,一般人去预约一件事情首先想的是日期然后才是时间

方案三

最后最优的选择还是表格
1)清晰,一眼能看到自己约了什么课
2)高效、一次约多节课比前两种方便许多
3)熟悉-用户已形成习惯,同行业的约课方式都是相同处理

最后选择

根据调研,家长普遍认为约课难根本不是软件难用,而是
1、好老师与时间存在矛盾造成了约课难
2、不知道什么是好老师
所以解决家长约课难的问题需要在老师介绍和老师推荐上做文章

从方案一、二、三到最后的选择就是我工作设计的过程,最终选择一个较为合理的方案。后续还有对流程的细化和详细的说明,一旦大的方向和框架确定好了之后,之后的细节补充就是水到渠成了。

问题反馈

1、显示信息不清晰,难理解
2、交互方式有问题,难操作
3、应用内类似功能表达不一致
4、安卓、苹果两端不一致
5、建议可以优化的细节
定期我会按以上5大方面输出优化建议给产品,从设计侧提出优化建议的需求

交互文档规范

1、文档内容
2、目录结构
3、书写说明
4、页面内容

收获总结

1、如何判断哪个方案更优
置身场景,把自己当用户判断当下什么是最重要的/实验观察

2、多看多想多观察
观察是具有同理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

3、不懂就要问
不懂需求为什么这么做,问产品
不懂这个交互怎么做更好,问小组内的同学,多探讨
不懂呈现的信息如何排列最优,问UI设计
……